這天瓜媽與朋友Selina媽媽帶小孩去圖書館借書、玩耍,聊天的時候Selina媽媽問我說瓜瓜大概多大的時候開始講話、字彙比較多? 我說小瓜很早就會講話了,但是她屬於安靜的小孩,很多字詞都是曇花一現,講過後好久一陣子就不會再出現,直到哪天她心情好才又說出口。反觀有些朋友的小孩,不到兩歲就很會講話,都是一連串的句子,羨煞許多媽媽們。瓜媽與朋友雖然羨慕,但是也知道這是強求不來的,因為我們的女兒就是那種惜話如金的一類,只要孩子正常發展就問心無愧啦。不過瓜媽發現,家中有長輩(如爺爺奶奶)的小孩學習語言總是比小家庭的小孩來的快多。瓜瓜事實上也是回到澳洲後,語言學習才進步神速,主要也是瓜外公外婆天天陪她講話,刺激多了,話自然也多了。這點讓瓜媽有點心虛,因為我一直算是個話不多的人,可能也因為如此,瓜瓜被媽媽"刺激"的少,話自然也講得少。

 

想到許多媽媽跟我一樣有同樣的疑慮與煩惱,上網google一下,看到一篇專家寫的文章。還好瓜媽平常都有陪瓜瓜玩些有創造力的遊戲、聽音樂、運動等等,所以未來小瓜的智慧成長還不至於有障礙。朋友Selina也是很勤快的媽媽,她常常安排各種活動讓她女兒參與,有游泳課、有兒童說故事時間,還有playgroup等等活動,她女兒長大以後一定是個很聰明的人。瓜媽真是汗顏~看來要努力多花點時間陪小孩活動、閱讀才行啊!

 

 

孩子早說話真的比較聰明嗎

很多家長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存著許多迷思,這些迷思反映著大人對孩子的期望,但既然是迷思,就代表事實和成人世界解讀的看法有所出入,可能有些家長對於「我家的孩子好會說話喔!」或「我家的孩子好早就會說話了!」存在著「孩子腦袋一定很聰明!」的想法,但事實上又是如何呢?

企劃.撰文/楊文玉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任張學岭
參考資料/《我家小孩變聰明》、《教寶寶說話的10堂課》、《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或是很會用口語表達,就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所以當自己的孩子也很早會說話的時候便雀躍不已,但如果孩子不幸是比較「晚開金口」的話,就著急得不得了,深怕自己的孩子發展遲緩或是哪裡有問題。若是家長可以了解幼兒語言及腦部的發展,相信能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說話前.先發展生理與感官能力
孩子在學說話前,必須發展相關的生理與感官能力,以生理方面而言,發聲的過程是這樣的:肺(氣流)→震動聲帶→透過舌頭、硬顎、軟顎發出聲音。此外,我們也需要大腦來接收與傳遞訊息,所以寶寶必須配合視覺的看、感覺物體或人的存在、學習唇舌放在不同的部位可以發出不同的音,並把所有感官經驗組織起來,才能使口部與大腦做相關的連結,然後說出有意義的字彙。
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的發展並不完全,但不久後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因此在出生後的前幾年,寶寶大腦的重量會變成出生時的2倍,腦部活動量也是成人的2倍,這時的腦容量活動,並非在增長新的腦部細胞,而是細胞之間發展出上兆個連結或通路,而這些連結將會影響寶寶往後思考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有趣的是,父母的基因並不能決定這些神經通路將如何連結,反而是寶寶3歲前所累積視覺、聽覺、觸覺與感覺的各種經驗,才能加強並塑造細緻的神經連結,而這些神經連結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此外,許久沒有使用的神經連結,如果在孩子的學習經驗中沒有被強化或使用,則很有可能從此喪失;所以如果給予寶寶越多的環境刺激來強化這些神經元的連結,就能夠讓這些連結處於活躍的狀態。


孩子的10種智慧
早說話的孩子比較聰明嗎?長久以來,IQ(智能智商)測驗是一個主要拿來測量人類智慧的指標和工具,它將人類的智慧侷限在語言、空間、邏輯與數學的能力,但EQ(情緒智商)的出現,推翻了高IQ就有高成就的迷思。研究創意學習與潛能開發多年的莊淇銘教授提出了6歲前的幼兒能夠強化的10種智慧,較為完整的勾勒出人類智慧的範圍,也清楚的讓家長了解人類的智慧不只一種,而所謂的聰明,意即每一個部分都發展得既均衡又優秀。
1.選擇智慧:人的一生將面臨許多選擇,然而孩子不但要顧慮父母的期望,還要遵循社會的規範,造成許多人失去判斷力,但父母於日常生活中,可透過遊戲方式來培養孩子的選擇力。
2.創意智慧:創意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也是IQ無法測量出來的智慧,若幼兒在充滿創意的環境下成長,豐富的創意也會源源不絕。
3.學習智慧:由於知識將經由學習而累積,從小培養孩子有效率的學習法,將有助於學習力的提升。
4.運用智慧:能夠將學習到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也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因為學習是將知識輸入腦袋,而運用則是將它使用出來,使用的方式、使用的時機也都是運用智慧的範圍。
5.語言智慧:即溝通、閱讀與書寫,不過,主持人、文學家及作家都具備這樣的智慧,但這三種能力不一定同時存在。
6.邏輯與數學智慧:也就是算數、邏輯智慧,是IQ測驗中主要的檢測標準。
7.空間或視覺智慧:具此種智慧的人,對空間及視覺有相當的敏銳度。
8.運動智慧:能掌握肢體動作,並將其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如運動選手、特技表演者等。
9.音樂智慧:創作音樂與表演各種音樂藝術的能力。
10.人際關係智慧:處理人際與公共關係的智慧。


平均10個月大可說出第一個字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任張學岭表示,一般而言,當孩子8~12個月就可以發出一些粗淺的語言單字,且約在10個月以上的孩子自己也能夠明白單字的意思是什麼,即使不是說出大人可以聽懂的字彙,只發出「嗯…嗯」的聲音,但若搭配上肢體語言,就代表孩子是有意識的指出他所要的物品,而不是在6個月左右時,自己發出的咕嚕聲一樣毫無意義。雖然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不同,但張學岭指出,平均10個月以上,孩子就會說出第一個字,但是如果要發音標準,如清楚的說出「爸爸、媽媽」,則要到1歲左右。


孩子說出的第一個字未必相同
幼兒的語音發展通常是從比較容易發生的音開始,然後才漸漸的發展出較為困難的發音,大部分的研究指出,雙唇音的ㄅ、ㄆ、ㄇ是較早發展的音,而舌尖音ㄉ、ㄊ、ㄋ以及舌根音ㄍ、ㄎ、ㄏ也比唇齒音ㄈ及舌前音ㄗ、ㄘ、ㄙ都來得早,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音在5歲左右應該已大致上發展健全。所以,幼兒會說的第一個字也許每個人不見得相同,但發音的部位卻都是相似的。


說話早≠腦部聰明
那麼8~9個月早說話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張學岭認為,現在很多孩子講話都比較早,因為現代的孩子語言刺激較多,例如:電視或來自托兒所的環境刺激都比以前給爺爺奶奶帶的孩子來得多很多。
因為刺激多了,口部與腦部的連接也比較快就接通了,所以和智力的發展沒有絕對的關係,因為接通了之後,不代表以後的累積都是正向的,但是早講話有很多的好處,因為溝通機會多,刺激就更多,詞彙也就累積的快,但與腦部聰明與否沒有絕對的等號,肯定的是,刺激多的孩子連結就會比刺激少的孩子來得快、多。


雙語≠腦部刺激多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如果讓孩子同時接受2種語言,是否算是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呢?那麼這些刺激是否能夠對孩子有正向的影響呢?張學岭說,目前研究指出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但如果是混血兒的話,幼兒腦部的語言區塊發展就有可能會不同,因為中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組合,所以大腦所使用的區域也有些微差異,有可能刺激到的地方是更多的,但是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會有多大的不同。


依孩子天賦給不同刺激
要讓孩子腦部語言區塊發達,張學岭建議父母要視孩子的能力而定,有些孩子的確天生對語言的反應很靈敏,聽著大人常常念經,也能跟著背誦,或是學習唱歌的速度很快,此時父母就可以依照幼兒的天賦給予他較多的刺激,如此便能讓幼兒越練習技巧越好。但如果幼兒吸收不良,勉強學習雙語的效果反而是中文也不好、英文也不好,建議家長選擇一種語言讓孩子專心學習,通常醫師會建議選擇中文,停掉英文,否則幼兒將來開始學校生活之後,很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如課堂上聽不懂老師說的、看不懂課本、人際關係也會隨之出問題等。
由於張學岭也主張聰明不只一種,不能僅從孩子早說話就判定他比別人聰明,所以她也建議父母多花時間觀察孩子,順著孩子的天賦給孩子養分,但也不要忘了給予孩子其他的刺激,讓孩子腦部其他的區塊一起均衡發展。


透過互動讓字彙累積
一般孩子累積字彙的速度多半是差不多的,2歲多是組合句,3歲就會有很多句子,且每個孩子累積字彙的速度也不同,但是張學岭表示,有上幼稚園的孩子大部分累積的字彙量都一樣,而國外的學者研究指出,父母與孩子互動式的對話,更加能增進孩子的字彙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nie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